大黄镇:竹编非遗复兴记

春风拂面,艳阳高照。大黄镇筛子李村竞界青竹营地格外热闹,游客如织、络绎不绝,大家纷纷品味竹编技艺、领略传统非遗,一根根青竹经过手艺人的巧手加工,不断编织着乡村振兴的幸福生活。

 

筛子李村竹编工艺传承已久,选竹、截竹、开竹、劈条、起层、劈丝、切丝、抛光、盘底、抽编、过口,穿檐、上座、上系、修整等一道道工序下来,浓缩着村民的传统记忆。

 

“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过去都穷,咱这没有山水,幸好全村编竹编,跑到沈丘、临泉、太和去卖,补贴家用,农闲时也就有了收入!”正在悉心劈丝的村民李云生回忆着过往,对儿时的竹编情愫念念不忘。

 

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冲击,备受欢迎的竹编制品逐渐被塑料制品取代,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,掌握这一技艺的村民越来越少。

 

“吃不开了,竹编卖不出去,改行的多!”原本从事这一行业的李云生,也加入了外出务工的大军。

 

为挽救传统技艺,筛子李村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,挖掘文化价值、组织群众传承。经历了党和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好政策的红利释放,筛子李竹编成功获批国际地理标志和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 

“有了金字招牌,就是跑断腿,也不能让文化断了根!”该村党总支书记李上海下定了决心。

 

访群众、搞创意、引项目……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的争取,300余万元农村综合改革项目落了地,建成了筛子李竹编展厅;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定点结对,不断开发竹编文创产品;1200户农户加入竹编制作,推进传统产业重塑根基。

 

“栽好梧桐树,引得凤凰来!”看到如火如荼的竹编产业前景,界首养城集团主动与筛子李村经济公司签约股份合作,全额定制收购群众竹编、发展文化旅游,一系列围绕“竹文化”打造的竹编展览、工艺体验、竹海宿营等项目落地生根,也让传统非遗叶茂根深。

 

“公司实行保护价收购,不愁销路。在基地现场献艺,还能拿工资,吃得开喽!”返回家乡的李云生重拾手艺,问及收入,他幸福的掰开手指,盘算着卖竹编每年6千,基地就业每年1.4万元,做出一个“耶”的手势,“这个数!”

 

利用“非物质文化传习所+集体经济公司+技能培训+网络电商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村集体经济资金加大投入,实现公司化运营、市场化推进,利用网络电商,打通线上销售,实现货通天下。

 

“每年创造经济收入500万元,带动12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。”李上海心里的石头落了地,更加憧憬乡村振兴的好年景。(姚易承)

 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

给TA赞助
共{{data.count}}人
人已赞助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