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下,阳光如金,洒遍大地。在大黄镇筛子李村,清晨的宁静被“大喇叭”中弘扬正能量的声响打破。“垃圾分类新时尚,人人争先做榜样。村里处处树文明,党旗引领好家乡……”这熟悉的旋律,如同跳动的音符,将党的声音传递到村头巷尾的每一个角落。
原来,为扎实推进“党的声音进万家”,强化文明乡风宣传效果,近年来,大黄镇积极制定“文明实践大喇叭”播报方案。每周围绕一个主题,在各村循环播放政策理论、环境整治、乡村治理等丰富内容。例如在环境整治方面,大喇叭持续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。村民们通过大喇叭的反复提醒,逐渐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。以前村里的垃圾随意丢弃的现象得到了极大改善,如今的村庄道路整洁,垃圾桶摆放有序。有村民表示,“以前不知道怎么分类,现在大喇叭天天讲,我们也学会了,村里环境变好了,住着也舒服。”
无独有偶,在政策理论宣传上,大喇叭及时传达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。当有新的农业补贴政策出台时,大喇叭第一时间进行解读,让村民们清楚了解自己可以享受哪些福利。一位种植大户感慨道:“多亏了大喇叭,我才及时知道了那些补贴政策,这对我的农业生产帮助太大了。”
乡村治理中,大喇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村里组织义务劳动时,通过大喇叭一通知,村民们纷纷响应,积极参与。“大喇叭一喊,大家都来了,一起把村里的公共区域打扫得干干净净,我们的村子越来越美了。”村民们自豪地说。这一段段宣传语音,一句句真情喊话,犹如春风化雨,激发着农户们弘扬新风正气的良好风尚。
据了解,在大黄镇的7个村,“大喇叭”的宣传内容针对性极强。无论是政策理论的深入解读,还是环境整治的具体要求,亦或是乡村治理的有效方法,都紧密结合农村实际,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。宣传形式更是多样且亲和力十足,不再是单调枯燥的灌输式宣传,而是以贴近农民生活、符合农民口味的方式进行。在日累计播放约1小时左右的时间里,“大喇叭”巧妙地选择了早上、中午和傍晚这些农闲、吃饭时间,既不打扰村民休息,又能确保宣传效果的最大化。在这里,村民们不仅能听到关于文明实践各项工作进展情况的播报,还能在闲暇之余欣赏到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、戏曲、相声以及各类实用小知识。真正做到了让群众听得进去、记得下来、用得起来。
为了确保“大喇叭”的正常运行和宣传质量,大黄镇还定期邀请专人进行应急广播实时输出、录音播放、音量调节等业务培训,并不定期开展广播系统演练。通过这些措施,不仅提高了广播管理员的业务水平,也保障了广播系统的稳定运行,为党的声音能够持续、高效地传递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。
这不,筛子李村村民金树英一边和邻居聊天,一边听着广播,脸上露出赞赏的神情。“这大喇叭可真是好啊!每天都能听到各种有用的信息,还有好听的戏曲和小品。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国家的政策,还丰富了我们的生活。”金树英的话语中充满了对“大喇叭”的喜爱和认可。
筛子李村党总支书记李上海也对“大喇叭”播报给予了积极评价。他介绍说,村里的省级非遗项目——界首竹编的制作方法通过“大喇叭”进行广播培训后,吸引了很多村民的关注和参与。“大喇叭”不仅成为了宣传党的政策的重要平台,也为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。对于下一步打算,李上海表示,将继续充分利用“大喇叭”这一平台,进一步丰富宣传内容,创新宣传形式,让党的声音更好地深入人心。
如今,“大喇叭”传递的党的好声音已经覆盖了大黄镇的所有村民组。它将各项政策方针以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出去,让宣传更接地气、聚人气、冒热气。在这个过程中,“大喇叭”不仅仅是一个广播设备,更是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。它让党的声音在农村大地奏响最强音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。(姚易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