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邴集乡通过召开“板凳会”,用“小板凳”拉近干群关系,推动解决群众“急着办好、难于办成、愁着咋办、盼着能办”的民声问题,让“板凳会”成为打通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米”,用基层“小板凳”撬动治理“大格局”。
听民声,想方设法“解民忧”。邴集乡采取“板凳会”这一轻松、创新的形式,没有主席台、不拿讲话稿,和群众接触“零距离”,契合群众“饭后叙话”的生活习惯,给群众提供说诉求、提想法的渠道。面对面展开对话,让群众在愉快的氛围中吐露心声。
汇民智,搭建干群“连心桥”。工作中的许多“金点子”都是在群众的“小板凳”上聊出来的,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“参考书”。“板凳会”汇聚民智,顺应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,弥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,促进科学决策落地生效。通过让群众充分参与基层治理,构建公众参与、多元治理的治理体系,形成自下而上、双向联动的治理格局。
暖民心,当好群众“贴心人”。群众的“声音”是大多数问题的“原因”,只有把握其“因”,才能通过“板凳会”解决其“果”。对于即刻解决之事,则当机立断、部署实施;对于需要时间协调的难题,做出承诺、研讨对策,确保为群众提供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。积极推动“问题清单化”管理模式,广泛推行“土味式”现场办公,形成“党员带动、支部联动、群众互动”的工作机制,变群众的“心声”“呼声”为板凳会上的“掌声”“笑声”,提升基层治理质效。(徐歌 孙占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