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黄镇:“微网格”疏通基层多元治理的“毛细血管”

  “足不出户,俺们都参加了新农合,手机上就可以办。有了网格员帮助操作,来到家门口,真方便!”李大村的村民们对身穿红马甲的网格员周秋赞不绝口。眼下,为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,大黄镇坚持党建引领,融合自治、法治、德治,积极探索推行“党带群建,十户联治”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网格化体系。一场以“微网格”为载体的基层治理变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,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。

  在大黄镇筛子李村,李自来和邻居因为宅基地边界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执。双方各执一词,互不相让,矛盾一触即发,并进行了电话投诉。这时,村里的李上海网格员从“民声呼应”网上接单后,得知了情况,迅速赶到现场。李上海首先耐心地听取了双方的诉求,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。然后,他联系了村民调解委员会的成员以及村里德高望重的“五老人员”。大家一起坐下来,共同商讨解决方案。

  调解过程中,村民调解委员会的成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,向双方解释了宅基地的划分标准和权益。“五老人员”则从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出发,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。他们讲述了村里以往因为邻里纠纷而导致的不良后果,以及和谐邻里关系带来的好处。经过几个小时的耐心调解,双方的情绪逐渐缓和下来。最终,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,重新确定了宅基地边界。这场可能引发严重冲突的矛盾纠纷,在“微网格”的作用下得到了巧妙化解。

  无独有偶,这样的例子在大黄镇不胜枚举。“微网格”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,还促进了乡风文明的建设。通过及时调解矛盾纠纷,避免了矛盾的升级和扩大,维护了乡村的和谐稳定。同时,在宣传最新政策、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,“微网格”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  党建引领,筑牢基层治理根基。大黄镇以村党总支为牵引,组织村“两委”干部、村民小组长、党员户长、志愿者队伍共457人,投身于基层治理的网格之中。他们如同一个个坚实的基石,支撑起乡村治理的大厦。同时,充分发动“四会”组织、“五老人员”等多方力量资源下沉网格,各展其能。这些来自不同群体的力量汇聚在一起,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,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  精细划分,实现网格全覆盖。为夯实基层网格力量,大黄镇每10户科学划分1个网格,每个网格推行户长负责制。户长们承担着接单社情民意、调解矛盾纠纷、宣传最新政策以及及时上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任。他们在网上利用“民声呼应”平台,在网下通过走村入户调研,像一个个敏锐的触角,深入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,感知着群众的需求和呼声。

  群众自治,激发乡村治理活力。大黄镇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、道德评议会、红白理事会、禁赌禁毒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,整合村民调解委员会力量。在这些组织的引导下,群众主动参与村规民约制订、矛盾纠纷化解、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,积极开展婚丧陋习、封建迷信等整治活动。通过民事民议、民事民办、民事民治,实现了乡村治理的良性循环。

  机制发力,确保网格高效运转。为确保网格事项快速高效运转处置,大黄镇建立了为民服务工作台账机制、考评奖惩机制等制度。构建了“主动接单、支部派单、干部办单、网络督单、大众评单”的网格员信息上报工作机制,及时解决网格上报问题,推动信息共享、资源共享和工作协同,确保“事事有落实、件件有回音”。

  “小网格牵系大民生,畅通了基层治理‘毛细血管’。”该镇党委委员、政法委员程心俭介绍说,“截至目前,已为群众解决安全生产、环境治理、矛盾纠纷等网格事项510余件。”在大黄镇的各个村落,“微网格”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。

  据了解,大黄镇将继续深化“微网格”治理模式,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机制,提高网格服务水平。相信在党建引领下,通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,作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的大黄镇,乡村治理将更加高效、更加完善,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也将逐步变为现实。(姚易承)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