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黄镇鸭王村,一场关于葡萄的丰收盛宴正在精彩上演。那一串串缀满枝头的葡萄,果粒水润饱满,恰似晶莹剔透的绿宝石,为新一年的“丰收节”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曾几何时,鸭王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,村民们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,收入微薄。然而,近年来,一个机遇悄然降临——“阳光玫瑰”种植。鸭王村“两委”干部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机遇,决定大力发展葡萄产业,为村民们打通致富之路。
说干就干,村“两委”干部带头先行先试。他们率先在村里搭建起葡萄棚,建起了示范基地。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从土地的平整到大棚的搭建,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。为了确保产业的顺利发展,他们还特意邀请了界首市农业农村局的农技专家上门指导。这些专家们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,为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。
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很快,第一批中商阳光玫瑰喜获丰收。那一串串饱满的葡萄,仿佛是对大家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。看着这丰收的景象,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。
随着阳光玫瑰葡萄的快速发展和高额的经济效益,消息不胫而走。不少外出务工的人员纷纷动了心,他们看到了家乡的发展机遇,毅然决定返乡创业。目前,村里已有20余户农户发展了自己的葡萄园。鸭王村的葡萄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20亩迅速发展到400亩,“阳光玫瑰”“夏黑”“巨峰”“黑美人”等多个品种的葡萄在这里竞相绽放。
葡萄产业的发展,不仅让村民们的钱包鼓了起来,还带动了周边村农户的务工。如今,已有240余人在葡萄种植基地找到了工作。他们有的在大棚里忙碌地采摘葡萄,有的在进行包装和运输,每个人都在为这个充满希望的产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在葡萄种植基地的发展过程中,种植大户刘飞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他积极探索,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。刘飞采取“5 个1+N”的方法开展科学化生产。统一流转土地,让土地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;规划大棚,使葡萄的生长环境更加适宜;提供技术指导,确保葡萄的品质和产量;组织务工,为村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;订单销售,解决了葡萄的销售问题。同时,他还拓展农业观光、采摘、休闲等多种经营,让葡萄大棚越办越红火。
刘飞自家的100亩葡萄大棚,不仅为他带来了30余万元的收入,还在农忙时节带动用工110余人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为实现农民增收致富,加速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新活力。“马上卖完葡萄,我就再去集中力量和周边农户谈,争取继续扩大规模,发展到150亩。这样稳扎稳打,富了自己,也带动了家乡。”谈及今后的发展,刘飞踌躇满志。
“开展葡萄种植,鼓了百姓的钱包,也让村干部更加有了威信,村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!”鸭王村党委书记王运伟坚定地说道。在鸭王村,一串串小小的葡萄,串起了村民们奔向美好生活的幸福梦。
葡萄产业的蓬勃发展,只是大黄镇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。据该镇分管负责人朱建英介绍,大黄镇积极开展“一村一品”建设,全力打造以筛子李竹编、李大胭脂脆桃、肖楼彩叶林等为特色的富民产业,让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。其中,李大村、史炉村位居界首市“十强村”,大黄村位居界首市“十快村”。
无独有偶,在筛子李村,竹编工艺源远流长。村民们用灵巧的双手,将一根根竹子编织成精美的工艺品,远销全国各地。这些竹编产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,还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,成为了大黄镇的一张亮丽名片。
据了解,大黄镇的“一村一品”建设,让每个村庄都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。如今,走进大黄镇的各个村庄,处处都能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。整洁的道路、漂亮的房屋、热闹的产业基地,无不展现着这里的生机与活力。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,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。他们用一串串葡萄、一个个竹编、一颗颗脆桃、一片片彩叶,描绘着属于自己的振兴画卷。(姚易承)